Twitter Updates

    follow me on Twitter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IT.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IT. Show all posts

    August 7, 2009

    微软将要大转型

    在微软与Google的大战中,我提过微软占有优势地位,但Google占有方向的优势。也就是说各方面的实力都是微软要高Google一头,但是在两个公司的理念上,我推崇Google。Google讲的是云计算,软件即服务,而微软由于软件霸主的地位使得微软不能放弃传统软件而提出了Software+Service的口号。我其实并不赞成这个口号,以前也批判过一些,而微软在这个口号下也没做出什么优秀的产品出来。倒是Google在云计算上做的风生水起。

    最近微软的一些变化让人感到很惊喜,首先就是Steve Ballmer竟然零代价搞定了Yahoo,简直是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然后就是战略的转变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微软每一年度开始,CEO都会发表下一年度的公司策略,而software+service则是去年的重点。我统计了一下去年与今年的变化,列出了主要的区别如下,

      2008 2009
    Software 出现9次 出现3次
    Cloud 出现2次 出现6次
    Strategy Embrace software plus services Embrace the cloud across all of our businesses

     

    Software的出现频率下降了三分之二,而cloud的出现频率则增长了两倍。可见微软这两年正在经历Software->Software plus Services->Cloud的一个重大历史转变。希望2010年微软能够推出一些重量级的产品出来与Google更好地进行竞争。

    May 10, 2009

    微软的混混们

    大公司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时间长了积攒了一些混日子的人,由于通常大公司都很稳定,不裁员,所以很多大公司被人们称为了养老院,比如微软。本人见过以下几类混混。

    1. A在微软已经工作了10年,典型的特点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长期Office的门紧闭,使人不知人是否在内。经常遇到他老板在门口敲门等待10分钟左右,最后确定人确实不在的场面。
    2. B在微软已经工作了9年,典型的特点是任何工作到了他那里就石沉大海。当你问他进展情况的时候,他的回答总是“I’m working on it”。本来几天就能搞定的事情,你总是会发现在他那里几个月以后还是active的状态。
    3. C在微软已经工作了5年,典型的特点是不回email,不参加discussion。一直奇怪分给他的任务他到底做了什么,做得如何。由于对他没有信心,老板只能叮嘱其他人尽量也要去cover他那一块。结果一年之后,他跟大家一讨论,发现他做的东西非常少,别人做的非常多,他还就顺势把这块任务推给了别人。
    4. D在微软是个新兵,工作刚满两年。可是不知为何从刚参加工作开始就混。第一年正赶上和以上某君交接工作,正好应了中国一句老话“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任何事情到了他们那里总没人去care,两人互相推给对方。光工作交接就用了一年的时候。第二年终于算是全部负责了,可从来都是maintain 现有的工作,从没想过如何优化,扩展。Test failures从来不会主动去triage,一定要老板push几次才行。Test spec上明明有的test case就是发现不了bug。
    5. E在微软是个contractor,更是一个老油条。contract的工作一般一年。一年之后工作交接,你发现他几乎什么都没有做。Test spec, test code, automation job 等等几乎全部都是copy别人的。自己加上的test case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个case和怎么去test。典型的回答是“This was written by XXX, I don’t know”, “I never run this test”, “This has been covered by XXX” (but they haven’t, if you ask XXX"), “Let me check and get back to you”, “All tests on this spec are manual”。从他口中能得到的信息量几乎为零,因此别人只能推到重来。

    以上几人已经有人由于长期坚持不得不离开公司了,剩下的在team里的比例还是达到了1/3, 也就是33%。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微软裁人太少的原因,可惜的是微软裁人大多并不是按照Performance进行的,混得人还是在混,很多Performance好的却被裁。唉,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的。

    May 5, 2009

    微软又一波大裁员

    如果大家看过我以前的文章就会知道我对这次裁员的最终结果并不乐观。http://peking2toronto.spaces.live.com/blog/cns!A975CAF18FBB985B!1141.entry

    Twitter上我也发过相应的消息。

    image

    今天相信大家能够比上次睡个好觉,因为这次保密工作很到位,很少有渠道偷漏这次消息。而所偷漏的点点消息也信息量也非常少。但是,谣言总是会被事实证明。今天我们看到几点:

    1. 微软进行了加速裁员,把18个月的计划提前到了6个月。
    2. Steve松口,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裁员的名额。
    3. 这次之前就有消息说Windows开发组已经被动,Let’s see。

    上个Quater, 微软的利润下滑32%,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Windows销售不力和Netbook的兴起。Windows7是很不错,但是我个人认为计算机业现在已经过了OS驱动的时代了。

    image

    Good luck Microsoft! Good luck Everyone…

    March 25, 2009

    Facebook邯郸学步失败

    今天打开Facebook却吃惊地发现页面变了,找不到Live Stream了,这也说明了Facebook模仿Twitter失败了。我早就说过Facebook的新页面只是完成了Twitter的一小部分功能,有其形而没有其神,引起无数用户的抱怨。我还说过,如果Mark真的认为颠覆性公司听取客户意见是愚蠢的话,那么Facebook也快完蛋了。

    从这次事件来看,Facebook的创新能力出现了严重的真空。F8平台开放以后引起世界的瞩目,后来页面改版差强人意,Online聊天工具也没什么人使用,到现在纯粹模仿Twitter,我实在是担心Facebook的前途问题了。我一直关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Online Storage,另外一个是站内搜索,Facebook怎么就不做呢?要是做了这两块,Facebook还得牛一大截。如果一年之内不实现其中之一,我可能也考虑退出了。没有新意的公司实在是不能让我长期关注。

    March 14, 2009

    微软与Google的战争已败

    昨天听到不少微软的内部人士说喜欢Live search,不喜欢Google, 我也赞同。这两年Live Search还是有了明显的进步,和Google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虽说市场份额没啥变化,可是搜索质量跟Google相差并不大,而界面感觉更胜一筹。一般来说,英文搜索Live Search基本还是够用了。很多次我发现Live Search搜不到,去了Google也照样搜不到。我一直对微软还是抱很大期望的,有的时候也批评一下Google,而有些人就问我是否真正使用过Google。前一段时间认真研究了一下Google的各项服务,结果发现微软基本不可能打败Google了。

    首先,微软对Google的战争应该是全方位的,search并不是全部,只能是重点。由于Google是靠Search起家,而直到现在的盈利也基本是靠Search,给人一种印象就是微软只要打败Search就打败Google了。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相信到现在微软的领导层也是这样认为,因此在Search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期望。可是我在使用了Google的各项服务之后,发现微软是全方位的落后,只是把Search作为突破口击败Google在现实上是很难行的通的。目前微软的IM虽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IM是客户端,对于Search的份额几乎起不到任何的影响,并且IM本身也不赚钱,看看Skype都成了Ebay的鸡肋了,所以这个优势对微软和Google的战争没太大影响力。另一方面,Hotmail对比Gmail目前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是Gmail发展迅速,Hotmail客户流失严重,很可能在短期就被超过。我就想不明白,微软Search肯花那么多钱,干嘛非得在Hotmail上放那么大一个烦人的广告呢?这能挣几个钱呢?本来用户跑的就厉害,现在开放了POP3,使得用户可以把Hotmail导入到Gmail中去,跑得会更厉害。反正我用了Gmail以后发觉确实比Hotmail好用多了。Skydrive虽说Google还没有推出Gdrive,因此是微软的一个特有产品,可是发展也太慢了,跟桌面的整合没有,跟其他服务的整合没有,并且还跟很多类似的产品共存,搞得用户晕头转向不知道该用哪个。难道非得Gdrive推出来以后微软才知道进步?其他的产品就完全是Google占有绝对优势了。Blog上blogger比Live Space要强多了,连微软自己的minimsft就在blogger上。Photo上,picasaweb比Live Photos也强多了,很多msn的用户都是通过它来共享照片,视频上Youtube绝对统治地位,微软的soapbox还有人记得吗?Google reader微软没有,iGoogle比live个性化主页也强很多吧?后者已经很久没有更新过了。Google的AdSense, Webmaster tools, Analytics 都非常好用,而微软则刚刚关闭了自己的Analytics。Google的blog search微软没有,Google Docs微软也只是有个浏览的功能,Google groups, Google calendar, 微软也是最近才开发好,已经太晚了。还不只这些,Google还有很多小服务微软没有,而且Google还在不断推出或购买各种创新的服务,比如最近announce的Google Voice,又引起来一片关注。想想看,大家一个个用着Gmail, Google Docs,Picasweb,Youtube,Blogger,Google reader等等,你微软Live search做的再好,我为什么要去用你呢?这也解释了我一直想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Live Search越做越好可是份额却没有提高,即使白给用户钱。这就好比大家用着Windows上一些列的应用程序,Linux没法跟微软竞争一样,同样的道理,大家都在用着Google的服务,Live Search怎么跟Google竞争呢?

    其次,微软的Live战略处在了非常迷惘的状态。 最新的Messenger我就不想提来,总之一片反对之声,我也早习惯了逆来顺受了。Live的Wave3到底做了点什么东西呢?搞了半天无非就是模仿Facebook,可是连Facebook自己都要模仿Twitter。这下可好,Twitter牵着Facebook的鼻子走,而Facebook牵着微软的鼻子走。微软搞得都不是二手货了,而是三手货了。这次之后,我对微软的Live创新能力彻底地失望了,我相信微软的Live根本不可能满足我个人的需求。再说Live Search,经过了这两年的折腾也有点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搞来搞去就搞出个Kumo出来。我个人对这个改名非常的反感,虽然这也没有最后定。首先,本来就是换汤不换药,除了名字和界面改动之外,我没有觉得有什么太大不同。虽然加了一点新的东西,这些我现在也不想讨论,毕竟没有公开。其次,Kumo是什么?说是日文的蜘蛛和网的意思。我就不明白你搞个日文名干嘛?太让我莫名其妙。总之,我觉得Kumo没什么戏。

    再次,Live Search非常地保守。本来保守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要想击败Google,不具备大胆创新的精神怎么成呢?下面就是Live Search对最新的实时搜索技术的态度:

    类似于search.twitter.com“实时搜索”(Real Time Search)服务可能会开始流行起来,但是有一个产品不会部署该服务:微软即将发布的搜索引擎Kumo。微软搜索引擎部门主管Stefan Weitz称,Kumo团队正在考虑进行小部分调整,而类似于实时搜索功能不会出现在Kumo中,它还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

    Stefan还称:“微软不想因为作太大的改变而吓跑用户,而搜索引擎的界面在12年里也没有太大改变。”那么Kumo还带来什么新的特性呢?微软计划使搜索结果更加人性化,简化搜索过程,专注于用户的“关键任务”比如旅行,地方化信息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微软与Google的战争已败。(我个人很喜欢韩信,韩信在鸿门宴上就料定项羽没戏,我这次也大胆断言一下)

    聊聊#Twitter

    最近Twitter特别火,整天出新闻,先是拒绝Facebook的五亿美金的收购,又是推出所谓的实时搜索,到这个星期Facebook推出新的主页与其竞争。这样的宣传力度让我不得不要去亲自尝试一下了。其实我很早以前就已经注册了,只是我跟很多人一样,实在是发现不了它有什么用。这次用了快一个星期了,我发现它确实是牛。为什么牛呢?没别的就是一个实时性,这是目前任何其他网站/服务所不能提供的。也就是说你在Twitter上得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什么?”。照我来看,目前Google的搜索技术根本实现不了这个功能。Google的crawler一定需要一些时间进行index,不可能实时查询,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把Twitter称作Google killer的原因。而Facebook虽然加入了Live stream的功能,也只是实现了Twitter的一小部分功能而已,远远达不到Twitter的强大,所有也有人把Twitter称作Facebook killer。Anyway,我今天就想随便谈谈自己的使用感受。

    Twitter的几个特点:
    • 实时性:实时性体现在两点,第一是实时地知道自己的朋友或者自己感兴趣的Twitter帐号的动态。第二是可以实时查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Facebook的Live steam顶多是实现了第一点,而我一直想不明白的就是Facebook为什么不开发或者跟Live Search合作进行站内的搜索的开发。目前Facebook的搜索功能做得实在是糟糕,更不要说什么实时搜索了。没有实时搜索的Facebook怎么可能打败Twitter呢?
    • 开放性:Twitter出奇的开放,因此围绕Twitter产生了大量的第三方的应用或服务。我一直对Facebook担心的一点就是Facebook的封闭性。虽然Facebook开放了F8平台,但是之上的应用必须要在Facebook上运行,而Facebook的实名和过多个人隐私的特点也使得Facebook不可能像Twitter那样地开放。
    • 方便性:Twitter跟很多设备或服务都结合地很好。比如你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发布tweets,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事件都是Twitter最先报道的原因。而你在Twitter上的tweets可以自动地发布到Facebook,MySpace,Blogger,微软的Live Profile上。也就是说你在各种网络上的朋友可以同步得到你在Twitter上的更新。
    • 灵活和小巧:很多人喜欢Twitter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小巧,简单,灵活。而Facebook则变得越来越复杂,死板。这也使得Twitter比Facebook显得更酷。
    • 单向关系:虽然Facebook的Pages也是单向关系,但是个人账户则是双向关系。这样的话你只能follow你的好友或者Pages的更新,而在Twitter上你可以follow任何人,只要你想。而你甚至也可以跟你不follow或者没有follow你的人交谈。比如你在Facebook上想跟比尔盖茨交流,一定要通过他的许可才行,而在Twitter上则没有任何限制。

    如果你现在对Twitter产生了兴趣想尝试一下的话,你一定会有几个问题问自己:

    1. 我为什么要用Twitter?我想对于follow别人的人来说,基本上就是想得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使用Twitter search的人也是想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其他途径都还来不及得到或者信息不全面的时候。而对于发布信息的人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有些公司就是发布公司的最新情况,有些名人也发布自己的情况,并且和自己的fans交互。有些可以利用Twitter查询自己产品的用户反馈情况。比如最近的Facebook的主页更新,我发现大概90%都不喜欢,而Google最新发布的Voice服务则是一片叫好之声。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用处也是很多,比如可以随便发发牢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看法,问问题,或者就是无聊地告诉大家自己正在做什么,等等。
    2. 我应该follow谁?首先,如果你有好友已经在上边的话,你应该follow他们。其次,你可以follow一些你感兴趣的账户。比如,我follow一个本地的电台可以得到本地最新的一些新闻;follow Google可以得到Google最新的更新;我还follow了Facebook创始人的帐号,感觉Facebook不爽的时候就跟他发发牢骚,等等。
    3. 谁会follow我?同样也首先是你的朋友,其次如果你follow某些账户,这些账户会自动follow你。如果想让不认识的人follow你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非你是名人。你应该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大家,别人才可能follow你。反正我用了这几天基本上没有人主动follow我。因此,我觉得个人用户来说follow别人还是更主要的功能,当然search应该是更重要的功能。
    一些有用的使用技巧
    • # hashtag: 你可以在tweets里的关键词前加上#,这样有利于你的tweets被搜索。我发现我有些没有#的tweets是搜索不到的,而加了#之后全部可以搜索到。
    • @username: 可以发tweets给某个用户
    • d username:可以发私信给某个用户
    • translate: 有些人的tweets不是英文,可以应用translate把他们变成英文。虽然不知道翻译效果如何,总比不认识的语言要强多了。
    一些目前的问题
    • 中文支持太差,关键词不支持中文,#不支持中文,发布的中文tweets很难被搜索到。
    • 只能follow账户而不能follow topic。发现一个非官方命令track可以实现,可是只能用于IM和手机。现在Twitter也不支持IM了,而我也没跟手机绑定,所以对我来说基本没用。
    • 还有一些需要加强的功能,比如可以直接播放视频,像Facebook的Links的功能一样。对Tweets可以进行分类等等,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Twitter是专注于这个领域的,很难被别人打败。就像微软是软件霸主,Internet打不过Yahoo。而Yahoo是门户霸主,Search打不过Google。而Google在社交则打不过Facebook一样,Facebook也不太可能打败Twitter。因此,我觉得Twitter还是很有大发展的,不知道微软是否会考虑买下。

    February 9, 2009

    克莱沃曼2009关注焦点

    1. Cloud Computing
    2. Windows 7
    3. Mobile
    4. Netbook
    5. Virtuliazation

    Live Mesh 跟我对云计算的理解格格不入 (四):云应用和云共享

    由于云平台的概念模糊,使得云应用也并不清晰。目前来看有两种主流的跟云有关的应用。一种是以Google为代表的“软件即服务”,云应用完全通过浏览器来和Web来实现。另一种就是微软所倡导的“Software+Service", 相关云应用还需要桌面软件来补充。举个典型的例子就是Gmail完全通过Web来访问,没有客户端。而Live mail则即可以通过Web也可以通过Live mail的client来访问。当然谁对谁错很难分辨,两种模式都存在大量的用户群。但我个人认为,单纯的通过浏览器来解决问题目前来看还是太超前和走极端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IM,相信几乎所有的用户都prefer客户端软件,而不是在浏览器里跟朋友聊天。这也是为什么Gtalk火不起来的主要原因,Facebook的chat功能也没有太多的人使用。因此,目前的阶段,微软提出的Software+Service是现实的。

    可是由于桌面软件的开发和Web Service的开发大相径庭,使得想维护既有Service,又有Software的模式成本相对要高很多。因此,这就是Mesh平台诞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不从云计算的角度讲,Mesh还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尤其对于开发人员来讲。和Java的同样的代码可以在不同计算机平台运行的概念相类似,Mesh App实现的是同样的代码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运行,比如在Web上,在桌面上,在手机上等等。我先不谈这个概念具体实现上的困难,假设这个概念很好的实现了,那么我们就不需要编两种代码了,而Software和Service两种应用在Mesh上实现了统一。所以说在Mesh上也没有什么Software+Service了,基本上是Software=Service=Mesh App了。换句话说,有了Mesh App就什么都够了。Idea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有两个问题。第一,Mesh把Web也当作一种设备,忽略了当今计算机世界已经是以Web为中心的现实,更忽视了Web在未来越来越重要的趋势。把Web当作设备,无非是想弱化Web的地位和提高Devices,微软拿手部分的地位。这个设计我不赞同。第二,由于Mesh App是在Mesh平台上开发和运行的,就使得桌面部分不如通常的桌面软件强大,Web部分不如通常的Web service强大。好处基本都是针对开发人员的,而用户的体验呢?除了Web和桌面统一的用户界面,功能性恐怕会大大折扣。用户会买这个帐吗?当然,IT的发展是迅速的,也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也许在Mesh的平台上会涌现出很多杀手级的应用出来,这样的话Mesh当然会流行起来。如果没有好的应用出来,我看Mesh的命运就悬。

    现在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Mesh App是否要代替目前微软的Software+Service的模式(针对个人用户来说)。还是和Google”软件即服务“,以及Software+Service共存,而Mesh App又能抢占多少的市场?

    云共享本身就是一种云应用,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点是因为它在云计算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概念很简单,目前实现的也算不错,就不多说了。而云应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社交性,交互性等等,这是与传统软件区别很大的地方。Facebook就是靠个社交发家了,而Mesh自然没有忽视这点,集成了社交的功能,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虽然技术实现也不难。

    而由于没有我所理解的云平台的出现,我也就没有必要讨论我理解的云应用了。

    Live Mesh 跟我对云计算的理解格格不入 (三):云平台

    在我写文章的初期忘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云平台,现在补上。我们一台计算机,当你有了所有硬件以后就需要一个操作系统了。同理,当我们具备有云存储和云计算以后,我们也需要一个云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在个人计算机中有多重要,云操作系统就会在云计算中有多重要。微软的Azure,据我的初步了解是完全具有云存储,云计算以及一个强大的Cloud OS。但是,这个平台是是针对企业而不是个人的,而更像是一个操作系统的底层部分。显然,Mesh是微软设计的针对个人用户的云计算的平台。由于我是从个人用户的观点去看问题,我想绝大多数的用户也是同样去看问题的,我这里只谈个人用户的云平台,就像Windows是个人用户的操作系统一样。

    说起云平台,我认为从个人用户的角度去看就是我以前所理解的WebOS。由于这段时间云术语的盛行,使得WebOS反而有点渐渐被人淡忘。我理解的WebOS是这样的:首先是以云存储和云计算为中心,其次提供一套强大的API使得可以开发第三方的云应用,当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用户看不到的繁琐的工作,比如cache management, sync management, storage management, computation management, etc. 我一直相信在云计算中,syn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只是反对Mesh把sync放到了核心的位置。

    由于Mesh过分地强调本地存储和计算,显然不能满足我WebOS的定义。其实这个趋势和发展我看出来了,Google它们也看出来了,难道微软就看不出来吗?我猜测,Mesh之所以如此强调本地计算,主要的原因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在本地计算的优势和垄断地位。如果微软完全按照我理解的云计算去进行,Windows势必被逐渐边缘化,从而变得越来越不重要。Mesh这种设计很大程度上是想保持Windows的地位而以。我这样猜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最近Mesh team已经归了Windows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验证我的猜想。而Google则没有这个包袱,所以它们要搞彻底的云计算。我希望这不要拖了微软的后腿。

    由于对Azure了解还不多,所以对它还是充满了希望,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给大家开放能够体验一下。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太底层,太企业化,微软当然应该提供一个个人的云平台出来。Mesh作为一款网络应用还是非常出色的,总体的设计水平也很高,但是用Mesh来承担这个角色,显然并不恰当与合适。近两年上网本的发展趋势已经证明了网络越来越重要,而本地计算越来越次要了。这两天又传出Intel准备推Android的上网本,虽然还是谣传,但并非不可能。微软在这一个趋势下明显吃了大亏,XP不得不延期停售,Windows利润下滑,可微软的策略又在哪里呢?就凭借Windows7和Mesh够吗?至少在上网本这个领域是明显不够的。而Google的Android如果投入到上网本上,再加上GDrive的推出,很难说不给微软一个致命的打击。当然我指的是个人用户市场,在企业用户我相信微软的优势还是绝对的。

    说来说去WebOS的市场各式各样的产品是真不少,而我以前接触过一些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开放的平台,而我个人对这个领域观察也主要集中在了几个大公司上。Amazon的S3没有接触过,不知道如何。从我接触过的产品上看,目前没有一款完全符合我的要求。有人说Google提供的API就是WebOS,我看还是差很多,充其量也就是个service platform。也就是说,这个平台的核心在Google的各种service上,并不是在云存储和云计算上。Live services跟这个类似。Mesh的问题就是太强调本地存储和计算。我唯一看着有点这个意思的是Facebook平台。可是Facebook的问题在于缺少generic的云存储,并且F8上开发的应用局限性比较大,不能完全发挥出Web应用的潜力。Skydrive具有云存储,也具有一定的云计算和云应用,但是它没有平台。谁会推出第一个我理想的,甚至超越我理想的平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这里想再解释一下我那个下载电影的例子。如果用Mesh来实现同样的功能的话,是应该这个样子的。首先你要通过下载软件把电影下载到本地,其次这个电影要sync到Web上去,再次电影又要sync到你的手机上去,你才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这部电影。明显繁琐很多。

    Live Mesh 跟我对云计算的理解格格不入 (二)

    1. 云存储
    2. 云计算。首先关于云存储想在多说两句。Mesh assume用户的各种设备都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而贴心地考虑到了offline和low connection情况,我感觉有点本末倒置。如果一个用户没有足够好的网络,他很自然地就不会选择云存储,而既然选择了,我们应该认为他的网络状况还是OK的,就算是不OK的,当他sync的时候一样会有很大问题,从而不能应用Mesh。而用户选择云存储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 寻找额外的存储空间:比如netbook
      • 备份数据
      • 可以方便地访问数据及共享数据
      • 云计算

    这几方面的应用通常都是assume网络状况应该不是问题,而Mesh做了大部分的工作在于网络连接出现问题的情况,而把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寻找额外的存储空间”给抹杀了。我想这两年兴起的上网本本应是个机会,如果Mesh很好地满足了“额外空间”这个需求,那我相信大部分的netbook用户会很高兴地使用这免费的5G空间。(上网本本身的概念就assume internet always be connected) 所以我想问微软到底有没有考虑这个需求。

    当然,云存储是个基础,更重要的概念是云计算。什么是云计算?我的理解是,打个比喻。我们的计算机的输入设备是鼠标,键盘,而输出设备是显示器。计算机的存储在硬盘,计算在CPU都是存在于主机里。而一般用户通常对主机的感念很浅薄,也不需要去了解主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云计算与此类似,你的计算机变成了输入输出设备,而你的主机则变成了云。你的数据存储在了云里,你的计算也发生在了云里。一个用户并不需要去真正了解云,不需要明白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当然这是针对云计算来比喻的,你还是需要你的本地主机来进行本地计算,以及处理对云的输入输出。现在的趋势是应用越来越多地往云里转,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应用都转到了云里,则本地只需要一个弱弱的主机即可满足要求,这也是Google它们所倡导的,当然是debatable的。因为这里只谈云计算,就不涉及本地计算与云计算前途的讨论了,不然又是一个大话题。

    那么云计算有什么好处?举个例子。现在你想下载一个电影,你用下载软件BT呀等等,这个下载的计算发生在本地,你开着电脑,根据你的网络情况,可能会下载几时分钟到几个小时,然后下载完毕你就可以欣赏了。在云计算中,你只需要告诉云你想下载什么电影,这个过程是由云来完成的。由于云中server的能力以及网络的良好情况,通常都会比你自己下载要快很多。你甚至可以关上电脑去睡觉,或者去逛街,因为计算是在云中产生的不需要你本地的计算与存储能力。下载完毕后,你可以随时通过internet来欣赏你的电影。比如,你在外边逛街,你的手机接到下载完毕的信息,你就可以立即通过手机来欣赏这部电影了。是不是轻松和方便很多?

    这是我理解的云计算。而Mesh是什么情况呢?Mesh team非常骄傲地介绍debug的feature,在浏览器里运行的应用可以在本地调试。有人提问这个是怎么实现的,他们的回答是,数据存储在云里,而代码实际是在本地运行的。我的天呀,代码在本地运行,这还能称作云计算吗?真是貌似而神离呀。从这一点看,我又对Mesh产生了很大的失望。另外,由于计算产生在云里,本地计算机只是相当于输入和输出,更加使得sync没有任何必要了。

    Live Mesh 跟我对云计算的理解格格不入 (一)

    Live就是有钱,昨天参加了他们的一个training, 具体说来除了讲课就是吃。早上九点吃一顿,中午十二点吃一顿,下午四点又吃一顿,吃不了的还可以打包走。很少有training安排的这么丰盛,吃是爽了,可是这training我怎么觉得这么不对劲呢?

    Live Mesh 从内部测试版推出到现在也已经有段时间了,最近还获得了有技术奥斯卡美誉的Crunchie Award 2008的最佳技术创新大奖。我一直认为这就是微软云计算的平台,没想到最底层的平台是Azure。微软把Azure称作Cloud OS, 而Live Mesh则建立在Azure之上,称作Live Framework, 要我看更像是一个Web OS。从微软的解释来说Azure是面向企业,而Live Mesh则是针对个人用户。Azure我没有什么太多研究,今天我就谈谈Mesh, 也算对得起Live的热情款待。

    云计算作为这两年的技术热点一直是我所关注的,而微软的Mesh我从最早的内部测试就已经体验过了,当时还没有开放开发平台,只是软件的体验,感觉没什么太大意思。而昨天的training则是面对面被传授了一下开发平台,感觉更没意思了,换句话说就是从失望到绝望。按说这种新技术焦点应该会引起很大的关注吧?可昨天400人的classroom里竟然不到1/3的人。要知道这training是免费的,而且还有丰厚的食品,吸引力都如此之低,是不是本身就说明了些什么?training的内容并不止Mesh,可我最关心的就是Mesh,因此其他内容也没好好听。我本以为通过对开发平台的学习能够让我对Mesh有一个比较新的认识,结果是Mesh的设计跟我对云计算的理解大相径庭。

    要说云计算,现在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定义。Google表示“软件即服务”,而微软表示“Software+Service"。Google在搞”云计算“,而张亚勤表示微软搞得是”云端计算“。这些概念我都不反对,我本人理解的云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云存储,云计算,云应用,云共享和云安全。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云计算的理解,以及为什么对Mesh失望?

    1. 云存储。我认为云存储是云计算的中心,要谈云计算首先要有数据在云内的存储。我一直批评Facebook没有generic的云存储,因此不能称作Web OS,至少是不完整的Web OS。而我理解的云存储很简单,就是你拥有云内的一块存储空间,就像你自己拥有一块硬盘,你在操作系统内访问它可以像访问本地硬盘一样的方便。具体来说就是你打开My Computer, 你就会看到你的云硬盘列在其中,而你可以双击打开它,可以做任何你在本地硬盘上的操作,用户对本地和云硬盘的体验应该是统一的。这个应用对配置有限的netbook是非常重要的,而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现在竟然没有公司能够满足。这两天有新闻说一直没有露面的GDrive年内要推出了,难道这会是第一个?而微软在这方面明显没有看到有什么想法。本来Skydirve已经做得还不错了(我用Skyedrive instead of Mesh 去存储数据),25G的存储空间也挺大,可跟OS的结合就是不做。当然这是题外话了,我今天要谈的是Mesh。Mesh的设计明显跟这个不同,Mesh的中心其实并不是云存储,而是data sync。Mesh的理念是数据可以在Web, Desktop 及各种各样的其他设备,包括手机,Mac等等设备间Sync,使得你在任何时间,任何设备,无论是online还是offline都可以访问你的数据。说实话我就很讨厌这个Sync, 因为我不想搞得那么麻烦,把数据存N各copy。现在用起来困难一大堆,比如Web的空间是5G,而Desktop的空间是上百G,什么要Sync,什么不Sync,自己还要配置。而我的手机则几乎没有什么存储空间,根本没法跟它们sync。为什么不能在我的Desktop和手机上都搞一个云硬盘直接跟自己的云内存储空间相连呢?这样也可以实现任何设备都可以随时访问数据呀。当然Mesh这样设计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考虑,他们考虑如果网速慢的话,直接访问云速度会比较慢,有本地copy的话速度就会快很多。而我的理解是,即使没有本地copy,你照样可以做cache呀,常用的文件cache起来,提高performnce。而如果因为网速慢,或者因为文件大使得直接访问云的速度降低,无法忍受,通常你sync数据的时候也会有大问题,很难操作。想想看你要访问一个大文件和你要sync一个大文件体验能有多大的区别呢?Mesh也考虑到了Offline的情况,因为有本地copy所以即使offline也可以访问,操作和修改这些数据。可是我认为,如果真的offline了,则意味着用户不能email, IM,Surf,Search,Facebook等等,我想用户基本上会离开电脑搞别的去了,谁还会在这个时候还用Mesh?总而言之,Mesh的设计太多的考虑了没有internet, 或者网速低的情况,而忽略了用户体验和设备存储量的局限性,更忽略了网络的发展趋势。想想看,未来的世界是”Internet anywhere“,用户应该是随时都可以用任何一种设备拥有对internet的可靠访问。比如,在公司用公司的电脑,家里用家用电脑,出门用手机,或者netbook/laptop。一个简单的云存储就够了,谁也不会喜欢那个需要sync的Mesh,而用户如果真的需要本地copy的话,就直接把Web drive里的文件drag到本地硬盘不就行了,哪里需要Mesh那么麻烦?综上所述,Mesh的设计是有些落后的,不是进步的。我希望Gdrive能够达到我想要的,简简单单的云存储功能。